《拚經濟大聯盟》籲拆牆鬆綁 免北都淪地產項目

首頁《拚經濟大聯盟》籲拆牆鬆綁 免北都淪地產項目

為助力北部都會區加速發展,《拚經濟大聯盟》夥拍北部都會商會及百家塔政策研究所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港府盡快釋放「政策紅利」加快產業發展,並以拆牆鬆綁原則放寛不符合成本效益的產業規管,以避免北都發展淪為另一個地產項目。

百家塔政策研究所聯合創辦人兼經濟研究總監徐家健表示,要有效加快發展北都,產業選擇需要具備戰略性部署,例如可以選擇一些香港本身已具優勢,但被「寧枉勿縱」式規管扭曲的產業,以達致「拆牆鬆綁」的效果,並通過輔助簡化行政流程,加快基建發展的產業發展政策來釋放「政策紅利」。

物流業仍佔港2.8%GDP

至於如何「拆牆鬆綁」,徐家健以物流業為例,「2023年香港物流業總收益為5,215億元,按年跌24.5%,若以增加值算,物流業仍佔GDP約2.8%。雖然施政報告提到要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但香港物流業長久以來深受多項監管約束影響,包括土地供應和規劃法規、勞工和人力資源法規、海關進出口和貿易管制等,侷限了其發展。」

徐家健指出,新加坡與香港物流業均為亞洲樞紐,但香港過度依賴中國轉口,新加坡則更注重多元化與創新(例如推動垂直/自動化倉儲、擴大外勞配額、高效電子清關等),使新加坡物流業過去10年的增長較香港的遠為穩健,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遠遠優勝於香港平均每年超過6%的負增長。假如透過拆牆鬆綁能鼓勵更多像新加坡物流業一樣的多元化與創新,保守估計每年增長多1%,便是每年超過50億元的總收益。

禁另類煙轉口禁令取消無法挽回生意

此外,香港於2022年4月30日起,曾一度禁止另類吸煙產品轉口,結果導致進口貨量由禁令前的每月3500萬美元變成直接清零,雖然該禁令在2023年6月30日經各界遊說後解除,但有關數字再也無法恢復且只能低位橫行。徐家健指,這些例子,都反映建牆容易拆牆難的事實。

北部都會商會創會主席李金會亦建議,目前北都規劃的物流園區面積,難以承載大灣區龐大的貨物流動和高附加值產業集群的需求,可能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強大的產業協同效應。因此,政府應該檢視和釋放園區毗鄰或鄰近邊境的閒置土地,包括潛在的棕地,劃撥給物流及後勤服務使用,並提供足夠空間引入高端物流操作,實現規模效益。若土地有限,政府可以考慮在地契和規劃要求中,提高物流用地的容積率,並興建多層現代化物流倉,以「高樓層」彌補「少面積」,並允許導入更大型的自動化設備。

制度性壁壘阻北都與內地交流

此外,現行的海關、檢疫、人流及車流限制等制度性壁壘,也嚴重阻礙了貨物與信息在北都園區與內地之間的無縫流動,導致了高昂的運營成本和低下的效率。李金會建議,「(一)協調內地海關在北都物流園區內設立聯合辦公點,推行「單一窗口、聯合查驗」,甚至應積極探討試行「前置清關」模式;(二)簡化和擴大「大灣區單牌車」或跨境貨車配額,並為跨境司機實行「電子化快速通關」;(三)針對高端冷鏈(例如生物醫藥產品)等高價值貨物,容許物流園區內提供「集中檢疫與放行」服務,並建立國際認證體系,加速高科技產品的流轉,從而吸引這些高價值產業來港設立區域分撥中心。」

《拚經濟大聯盟》解釋,鑒於香港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商業活力表現疲乏,一批來自不同界別的商界成員組成《拚經濟大聯盟》,希望通過跨界別合作,融合各界智慧,共同為香港經濟增長探討策略,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新經濟增長策略,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為香港的長期繁榮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