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剛成功完成由政府透過「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撥款4,575萬港元支持的南區社區眼科檢查計劃,為21,637名50歲或以上的居民進行全面眼科檢查。這項突破性檢查計劃顯示27.2%的50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被發現雙眼患有輕度視力障礙 – 突顯影響香港老齡人口的隱藏公共衞生危機。
該計劃於2019年5月正式啟動,由港大醫學院與南區區議會攜手推動,展現了創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社區眼科健康評估,不僅標誌著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和區議會的三方協作,還實現了多贏局面,為教學、研究和社區服務建立了可持續的社區健康計劃,進一步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逾21,000名居民免費接受眼科檢查
南區社區眼科重點項目計劃為8,307名隨機抽選的居民和13,330名來自南區的自願登記參加者提供最先進的免費眼科檢查。該等測試包括:最佳矯正視力和眼壓測量作為基線評估;眼底攝影;ROTA(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技術用於青光眼檢測;前節OCT用於精確評估白內障和角膜病變;後節OCT用於詳細的黃斑成像以檢測老年性黃斑變性;由眼科醫生進行的全面臨床檢查
研究結果顯示,在50歲或以上香港居民中,27.2%發現雙眼患有輕度視力障礙(視力低於 20/40),他們僅需配戴合適的眼鏡,這一比率即可大幅下降至11.1%。在那些視力無法透過眼鏡提高的人中,79% 是由於白內障。另外,失明率(定義為視力較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低於20/200)佔檢查人口的0.2%。
屈光不正和白內障是兩個常見原因
研究確定屈光不正和白內障是可逆性視力障礙的兩個最常見原因,而這兩種情況其實都可以透過現有且具成本效益的治療方法輕易解決。計劃成功轉介5,843名參與者(佔27.0%)至眼科專科門診跟進和治療,揭示社區中存在大量未診斷的眼疾:包括2,564宗威脅視力的白內障,2,338宗青光眼或具有高風險青光眼指標,以及1,840宗黃斑或視網膜病變。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系主任兼臨床教授梁啟信教授指出:「這些發現為香港的眼科保健系統敲響了警鐘。事實上,只需配戴合適眼鏡,受影響的人口比率便可從27.2%大幅降至11.1%,這反映我們面對的不是醫學層面的挑戰,而是如何推廣視力檢查的普及性和認知,因為社區中大多數視力問題完全可以透過現有的基本干預措施預防或治療。」
未經治療的視力障礙會加重醫療成本
未經治療的視力障礙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遠超其醫療成本。視力障礙不僅增加跌倒風險、亦削弱其生活自主性,導致社交孤立和認知能力加速衰退。隨著香港人口迅速老齡化,研究結果反映全港有大量居民正面臨可預防的視力障礙,這代表著龐大的生產力損失和不必要的醫療開支。
來自同一學系的臨床實務副教授兼南區社區眼科檢查計劃總監施愷廸醫生表示:「當近半的老年人口無法以正常視力生活,他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生活質素和獨立自主能力的挑戰。這個計劃告訴我們透過適當的篩查和基本干預,便能有效改善視力、提升生活福祉,同時減輕家庭和醫療系統的負擔。」
為社區健康計劃設定新標準
南區社區眼科檢查計劃為社區健康篩查計劃建立新基準。該系臨床助理教授張秀娟醫生說:「透過結合尖端診斷技術與社區服務,該計劃取得顯著的參與率,並建立了香港歷來最全面的眼科健康數據集。」該計劃的成功展示了社區重點項目計劃模式的成效,當中的目標政府資助讓區議會能夠解決特定的地區健康需求,並達致長遠的成效。
該計劃不僅提供直接的眼科檢查服務,還透過健康講座系列推動社區教育,提高市民對定期眼科檢查和早期干預重要性的認識。這種結合檢查和教育的雙重方式成功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社區眼科健康改善模式,可在香港和國際上複製應用。